空闲的时候,王连生用笔记下所思所感()
凌晨4时许,湖北鄂州古城街道一条老街上,54岁的王连生打开蒸锅,将一个多小时前揉好的老面馒头放置其中。开火、加热,不足40平方米的早餐店,很快便笼罩在甜香味中。
离过早高峰还有近3个小时,趁着这难得的清闲,王连生搬来凳子,掏出手机,“江南好”悄然上线。
王连生有一双巧手,他做的油条和馒头,是很多顾客的心头好。但不少顾客不知道的是,比起做早点,他更擅长写随笔。
自2019年起,王连生开始用“江南好”的昵称,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生活。他写的随笔目前已经超过30万字,粉丝也达到36.5万。靠着质朴的文字出圈,有网友称他为“油条散文家”。
“骄傲的公鸡输给了谦逊的丑小鸭”
从儿时起,王连生笔下的文字,便是“热气腾腾”。
生活似乎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他接地气的写作灵感。在初二的一次作文比赛中,老师要求同学们以“骄傲与谦虚”为主题写作。王连生将写作视角,聚焦在家里饲养的鸡和鸭上。“‘在最擅长的短跑项目上,骄傲的公鸡输给了谦逊的丑小鸭。’”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王连生笑着回忆当年他写下的文字,他的作文被一位刘姓语文老师看中,“老师觉得我有写作天赋。”
因为刘老师,王连生第一次对“投稿”有了概念。他说,那时刘老师经常把他写的文章邮递寄出。遗憾的是,学生时期的文章从未被录用过。
高考失利后,王连生回到老家种地。他仍坚持往各种报刊投稿,还给自己取了笔名“沃野”。“当时心中有着沃野千里的抱负,做过许多改变家乡的梦。”王连生说。
然而,现实却并不似王连生所想,他总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回乡第二年,王连生将笔名改为“阿茕”。从满怀抱负到自觉孤独,王连生说,自己心境的变化,都体现在了文字上。
好在努力终有回报。1989年,一封给“阿茕”的信件寄到了鄂州的小乡村。王连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品在《黄金时代》杂志上发表了。
受到鼓舞的王连生,决定为了热爱的文学南下广州闯一闯。在他心中,南粤大地就是“文学圣殿”。
他先到佛山一家鞋厂打工。在这里,他认识了妻子彭红。彭红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家庭熏陶下,她不仅喜欢文学,还爱听古典音乐。王连生和彭红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几番接触下来,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后来,王连生进入广州一家报社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到一年,他还是决定和彭红一起回到家乡。
“我们做的早点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回乡后,王连生将笔名改为“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王连生吟诵起白居易的诗句。他说,年轻时他曾到广州、山东等地打工,却从未领略过白居易笔下的苏杭。对他而言,“江南”便是位于长江南岸的故乡鄂州,这里是他文学之梦启航的地方。
彭红告诉记者,当年她和王连生一起回到鄂州乡下,重新开始养鸡。因为忙于生计,王连生很少提笔写作。
后来他们改行卖馒头、油条等。王连生介绍,妻子很爱吃馒头,他们决定开一家早餐店。“我们做的早点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这是底线。”王连生说。
“他家的豆腐脑就是嫩。”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一位买豆腐脑的老主顾留下这样的评价。
古城街道儒学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在这条老街上,老顾客都知道王连生家的早点“不含添加剂”。
王连生夫妇的早餐店很快走上正轨。凌晨准备食材,清晨到上午营业,下午的几个小时是王连生难得的清闲时间。
到了年近四十,王连生买了一台电脑。在网上,他发现了许多和他一样爱好写作的人,他又重新燃起写作的欲望。之后2年,他先后有8篇文章被《鄂州周刊》采用。
然而,2018年家中的一场变故,对王连生造成重大打击。他不仅暂停了写作,连早餐店都关了一个多月。
那段时间,王连生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有亲属建议,人终究需要情感释放的出口。这一次,王连生选择用文字治愈自己。
“闪光的碎片”记录真实的人间烟火
从2019年开始,王连生以“江南好”的昵称,在社交平台进行文字创作。
起初,他的抖音根本没有粉丝,但他并不在乎。“这是我自娱自乐、自我纾解的内容。”他说。
王连生的写作灵感,全部来自日常生活。他一边炸油条,一边观察妻子和顾客。偶尔碰上有意思的人和事,他就赶紧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记下“闪光的碎片”。一个关键词,背后就是一段小故事。如今,这份备忘录已经超过4万字。
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王连生的笔下,总能引起网友的共鸣。
王连生收获点赞最多的一篇文章,写的就是炸油条的小事。他是这样写的:“……一直以来,我们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用边角料炸的小油条免费。窃以为,人这辈子要学会‘舍’。倘若醉心于蝇头小利,精于算计,由此炸出来的那种铜钱色的油条,吃起来一定索然无味吧。不如学会‘舍’,唯有如此,才能炸出金黄色的油条,吃起来才像一首热气腾腾的诗,意味隽永,暖心熨胃……”
王连生说,炸油条剩下的边角料,扔了可惜,拿来销售他又觉得有点精于算计。思来想去,他觉得免费送给顾客是最好的选择,他也从中悟出了“舍与得”的道理。
年轻时,王连生笔下描绘的多是爱情之美;进入中年,他的笔下充盈着乡愁;如今,他记录下来的,几乎都是早餐店的见闻,以及与妻子之间的日常。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七旬“榜一大姐”因感动帮他“出书”
王连生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温暖人心。
今年1月,一位顾客来到王连生的店铺,安静吃完豆浆和油条。临走时,不到5元钱的餐费,他却付了188元。
王连生赶忙追出,才得知对方是武汉的一位老板,曾因种种原因公司倒闭。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这位武汉老板读着王连生的一篇篇文章,受到鼓舞,撑了过来。“他后来又开了一家公司,因为事业有了起色,专程赶来向我表示感谢。”王连生说。
那一刻,王连生觉得,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作有了意义。
王连生在治愈着别人,粉丝也在温暖着他。
汉川一位70岁的退休语文教师,是王连生直播间的“榜一大姐”,王连生亲切地叫她“汉川大姐”。因为欣赏王连生的文字,这位大姐耗费近3个月时间,送给王连生一件特别的礼物。
“我总感觉这么好的文字,如果不发表出来,很可惜。”“汉川大姐”说,她患有风湿病,有时到了凌晨,疼痛发作睡不着觉。2022年6月,她瞒着王连生,开始帮他“出书”。由于不熟悉电脑打字,她请教了家里的晚辈,帮忙翻找王连生发布过的抖音作品,一个字一个字地亲手将文案排版整理出来。
惶恐、惊喜、感动,2022年9月,收到书的王连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3年间,他已经写了近30万字。
随着创作不断进行,如今,“江南好”已经拥有粉丝36.5万。
王连生的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王连生火了之后,不少亲友建议他直播带货。多家出版社也找到他,想给他出书。对此,王连生一一婉拒。
王连生觉得,再大的流量也不会改变他对文字的初心。“汉川大姐”为他取的书名《我的人间烟火》,是对他的文字最好的注解。他会把心里话揉成“面团”,做成“馒头”“油条”,继续讲给自己和粉丝们听。(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剑桥 王功尚 余渊 唐佳燕)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4-07-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空闲的时候,王连生用笔记下所思所感()
凌晨4时许,湖北鄂州古城街道一条老街上,54岁的王连生打开蒸锅,将一个多小时前揉好的老面馒头放置其中。开火、加热,不足40平方米的早餐店,很快便笼罩在甜香味中。
离过早高峰还有近3个小时,趁着这难得的清闲,王连生搬来凳子,掏出手机,“江南好”悄然上线。
王连生有一双巧手,他做的油条和馒头,是很多顾客的心头好。但不少顾客不知道的是,比起做早点,他更擅长写随笔。
自2019年起,王连生开始用“江南好”的昵称,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生活。他写的随笔目前已经超过30万字,粉丝也达到36.5万。靠着质朴的文字出圈,有网友称他为“油条散文家”。
“骄傲的公鸡输给了谦逊的丑小鸭”
从儿时起,王连生笔下的文字,便是“热气腾腾”。
生活似乎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他接地气的写作灵感。在初二的一次作文比赛中,老师要求同学们以“骄傲与谦虚”为主题写作。王连生将写作视角,聚焦在家里饲养的鸡和鸭上。“‘在最擅长的短跑项目上,骄傲的公鸡输给了谦逊的丑小鸭。’”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王连生笑着回忆当年他写下的文字,他的作文被一位刘姓语文老师看中,“老师觉得我有写作天赋。”
因为刘老师,王连生第一次对“投稿”有了概念。他说,那时刘老师经常把他写的文章邮递寄出。遗憾的是,学生时期的文章从未被录用过。
高考失利后,王连生回到老家种地。他仍坚持往各种报刊投稿,还给自己取了笔名“沃野”。“当时心中有着沃野千里的抱负,做过许多改变家乡的梦。”王连生说。
然而,现实却并不似王连生所想,他总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回乡第二年,王连生将笔名改为“阿茕”。从满怀抱负到自觉孤独,王连生说,自己心境的变化,都体现在了文字上。
好在努力终有回报。1989年,一封给“阿茕”的信件寄到了鄂州的小乡村。王连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品在《黄金时代》杂志上发表了。
受到鼓舞的王连生,决定为了热爱的文学南下广州闯一闯。在他心中,南粤大地就是“文学圣殿”。
他先到佛山一家鞋厂打工。在这里,他认识了妻子彭红。彭红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家庭熏陶下,她不仅喜欢文学,还爱听古典音乐。王连生和彭红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几番接触下来,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后来,王连生进入广州一家报社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到一年,他还是决定和彭红一起回到家乡。
“我们做的早点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回乡后,王连生将笔名改为“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王连生吟诵起白居易的诗句。他说,年轻时他曾到广州、山东等地打工,却从未领略过白居易笔下的苏杭。对他而言,“江南”便是位于长江南岸的故乡鄂州,这里是他文学之梦启航的地方。
彭红告诉记者,当年她和王连生一起回到鄂州乡下,重新开始养鸡。因为忙于生计,王连生很少提笔写作。
后来他们改行卖馒头、油条等。王连生介绍,妻子很爱吃馒头,他们决定开一家早餐店。“我们做的早点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这是底线。”王连生说。
“他家的豆腐脑就是嫩。”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一位买豆腐脑的老主顾留下这样的评价。
古城街道儒学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在这条老街上,老顾客都知道王连生家的早点“不含添加剂”。
王连生夫妇的早餐店很快走上正轨。凌晨准备食材,清晨到上午营业,下午的几个小时是王连生难得的清闲时间。
到了年近四十,王连生买了一台电脑。在网上,他发现了许多和他一样爱好写作的人,他又重新燃起写作的欲望。之后2年,他先后有8篇文章被《鄂州周刊》采用。
然而,2018年家中的一场变故,对王连生造成重大打击。他不仅暂停了写作,连早餐店都关了一个多月。
那段时间,王连生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有亲属建议,人终究需要情感释放的出口。这一次,王连生选择用文字治愈自己。
“闪光的碎片”记录真实的人间烟火
从2019年开始,王连生以“江南好”的昵称,在社交平台进行文字创作。
起初,他的抖音根本没有粉丝,但他并不在乎。“这是我自娱自乐、自我纾解的内容。”他说。
王连生的写作灵感,全部来自日常生活。他一边炸油条,一边观察妻子和顾客。偶尔碰上有意思的人和事,他就赶紧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记下“闪光的碎片”。一个关键词,背后就是一段小故事。如今,这份备忘录已经超过4万字。
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王连生的笔下,总能引起网友的共鸣。
王连生收获点赞最多的一篇文章,写的就是炸油条的小事。他是这样写的:“……一直以来,我们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用边角料炸的小油条免费。窃以为,人这辈子要学会‘舍’。倘若醉心于蝇头小利,精于算计,由此炸出来的那种铜钱色的油条,吃起来一定索然无味吧。不如学会‘舍’,唯有如此,才能炸出金黄色的油条,吃起来才像一首热气腾腾的诗,意味隽永,暖心熨胃……”
王连生说,炸油条剩下的边角料,扔了可惜,拿来销售他又觉得有点精于算计。思来想去,他觉得免费送给顾客是最好的选择,他也从中悟出了“舍与得”的道理。
年轻时,王连生笔下描绘的多是爱情之美;进入中年,他的笔下充盈着乡愁;如今,他记录下来的,几乎都是早餐店的见闻,以及与妻子之间的日常。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七旬“榜一大姐”因感动帮他“出书”
王连生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温暖人心。
今年1月,一位顾客来到王连生的店铺,安静吃完豆浆和油条。临走时,不到5元钱的餐费,他却付了188元。
王连生赶忙追出,才得知对方是武汉的一位老板,曾因种种原因公司倒闭。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这位武汉老板读着王连生的一篇篇文章,受到鼓舞,撑了过来。“他后来又开了一家公司,因为事业有了起色,专程赶来向我表示感谢。”王连生说。
那一刻,王连生觉得,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作有了意义。
王连生在治愈着别人,粉丝也在温暖着他。
汉川一位70岁的退休语文教师,是王连生直播间的“榜一大姐”,王连生亲切地叫她“汉川大姐”。因为欣赏王连生的文字,这位大姐耗费近3个月时间,送给王连生一件特别的礼物。
“我总感觉这么好的文字,如果不发表出来,很可惜。”“汉川大姐”说,她患有风湿病,有时到了凌晨,疼痛发作睡不着觉。2022年6月,她瞒着王连生,开始帮他“出书”。由于不熟悉电脑打字,她请教了家里的晚辈,帮忙翻找王连生发布过的抖音作品,一个字一个字地亲手将文案排版整理出来。
惶恐、惊喜、感动,2022年9月,收到书的王连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3年间,他已经写了近30万字。
随着创作不断进行,如今,“江南好”已经拥有粉丝36.5万。
王连生的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王连生火了之后,不少亲友建议他直播带货。多家出版社也找到他,想给他出书。对此,王连生一一婉拒。
王连生觉得,再大的流量也不会改变他对文字的初心。“汉川大姐”为他取的书名《我的人间烟火》,是对他的文字最好的注解。他会把心里话揉成“面团”,做成“馒头”“油条”,继续讲给自己和粉丝们听。(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剑桥 王功尚 余渊 唐佳燕)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