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枚弹片藏功 一颗红心向党——追忆15次立功、4次负伤的鄂州离休老兵高性宽-凯发旗舰厅官网

   
发表时间:2024年06月1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青年时期的高性宽戎装照。

高性宽的部分纪念章、转业军人证明等相关证书。(湖北日报通讯员 金康 供图)

4月28日,93岁的离休老兵高性宽去世。

4月30日,老人遗体被火化。得知高性宽曾多次负伤,殡仪馆工作人员留心观察,在他的骨灰里发现了3枚闪亮的弹片晶体。

档案显示,高性宽1931年出生于河南省博爱县,1944年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西南剿匪、抗美援朝,先后立功15次,负伤4次,1964年转业分配到鄂城县,先后在县供销社、县矿山公司、县农办、县水利局等单位工作,1985年在鄂州市水利局调研员岗位上离休。

5月7日,高性宽的女儿将3枚弹片晶体以及戎装照等遗物,捐赠给鄂城区老兵红色记忆馆,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5月31日,中共鄂城区委员会作出向高性宽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高性宽同志学习。

15次立功,却鲜有提及

“3枚弹片,一处在左膝盖,他常常疼得满头汗;一处在左手掌,我们小时候摸到过;另外一枚在右肩上,之前大家都不知道。”遗体火化那天,67岁的长女高水莲泪如雨下。

高性宽有3个女儿,长女高水莲跟老人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以前只听说他打过仗,负过伤,具体立了多少功,拿了多少奖,我们都不知道,他从没有提及。”

随着老人去世,很多过去未曾知晓的信息才浮出水面,并在当地老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信息印证下逐渐清晰起来。

1937年,高性宽6岁,家产被侵华日军抢光烧光。13岁,他出门碰到路过的部队后毅然入伍,成为八路军太行军区四分区的一名小通信员。“烽火岁月年十三,深感国难决从军。”晚年的高性宽曾写下这句打油诗。

1947年5月,年仅16岁的高性宽带领全班血拼,打败敌人一个营,荣立一等功。同年10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作为第130团9连3排副排长,高性宽深入大西南崇山峻岭中剿匪。有一次,他率6名战士连续追赶3昼夜,在大坪坝活捉“别动军第2路军总司令”匪首孔学凡,被15军政治部批准荣立特等功。英勇事迹在当年的15军《战场报》上刊发。

1951年,15军跨过鸭绿江,高性宽随军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4师130团侦察排排长。在一次近身战中,他膝盖中弹,拖着受伤的腿坚持战斗,个人荣立一等功。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左膝无法取出的弹片,折磨了他70余年。

戎马生涯,高性宽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1次,负伤4次,定为三等乙级残疾。

然而,直到目前,除15枚纪念章外,所有的原始军功章,其家人都未能找到。

甘于奉献,把妻子的工作机会让出

“到鄂城工作后,父亲在家的时间更少了。”高水莲说,老人1964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鄂城县后,第一站是县供销社。为了保障各个供销点的供需,父亲不是在乡下,就是在下乡的路上。

1973年,高性宽人到中年,曾向组织提出唯一一次请求:因远在老家年迈的母亲需人照料,作为家中长子,他希望能调回老家工作。得知组织上有困难,老人便断了这个念头,把奶奶托付给叔叔姑姑们,从此扎根鄂城。

1975年,高性宽进入鄂城县水利局,长江堤防是他分管的主要工作。那时,长江大堤上,搭棚、放牛等各种安全隐患此消彼长。在他的努力下,鄂城县在全省建了第一个堤防派出所。

“我知道老高参加过多次战斗,却从不知他立下了那么多战功,更不晓得他身上还有弹片。”鄂州市水利局老同事廖德耀说,只要是对公家有益的事,他都往前冲,从不拖泥带水。可是,对自己、对家人,要求却很严。

清廉如水,心若荷香。朴实的高性宽给3个女儿分别取名“水莲、水香、水清”,这是他的所盼所愿,更是所为。

高水莲回忆,初到鄂城时,她只有7岁,妹妹高水香3岁。按当时国家政策,供销社准备将母亲安置到下属幼儿园工作,但父亲得知单位另一名职工家中有6个孩子,生活更困难,就做通母亲的思想工作,将工作机会让出。

“我和二妹有高中学历,那时是有机会转到机关的。父亲却对我们说,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向组织伸手,要守本分,干一行爱一行。”高水莲说,最终,姊妹三人都在工人岗位上退休。

高水清是高性宽的小女儿,16岁时被派往偏远的梁子湖区一处水库工作。那里交通不便,吃住条件差,高水清十分想家,有一次偷偷溜回了家。当天晚上,高性宽得知后,把她“痛骂”一顿。次日,天刚蒙蒙亮,高性宽亲自将小女儿送至樊口渡口,再乘渡船返回单位。

热衷公益,爱管小区“闲事”

在高性宽生前唯一的住房卧室里,几件木头老家具陪伴了他一生,简洁、整齐、朴素。

1985年,考虑到高性宽身上有伤,组织安排他退二线做调研员。耿直的高性宽说,不如把机会让给年轻人,直接办理了提前离休手续。

提前离休比正常离休待遇低不少。老伴没有退休金,很长一段时间,两位老人的生活不宽裕。“1995年,妈妈突发心梗去世,抢救和办丧事的钱,还是爸爸向单位借的,还了几年才还清。”女儿们回忆。

高水莲说,父亲年轻时,腿伤全靠咬牙硬扛,晚年身体经常出现状况,还是不肯进政府安排的疗养病房,只就近去旁边的小医院。“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坚决不住院,都是国家的钱,少用一点是一点。”这是高性宽的口头禅。

离休后,高性宽“转战”小区公益,成了爱管“闲事”的高爹爹。1989年,在高性宽的组织下,鄂州市水利局7名离退休老人主动请缨,负责小区楼栋卫生保洁,当楼栋长。高性宽管的那栋,流动红旗挂了一年多,硬是“流不动”。

“他把拐杖往地上一杵,一嗓子河南吼,能把地痞小偷吓跑,还得了‘高大炮’的雅号。”80岁的老邻居吴合年说,鄂州市水利局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小区。“高大炮”离休后,一直是小区大小事的主心骨,直到近几年身体不支无法下楼。听说老人过世,20多个老邻居都红着眼眶为他送行,社区里发起“向高性宽同志学习”的宣讲。

清理高性宽遗物,除了一些证件、几本相册,还有一个未拆封的半透明信封,那是他未曾使用过的退役军人优待证。

三枚弹片,一颗红心。对党忠诚,至死不渝。向老英雄高性宽的英灵鞠躬,默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李洪江 曹彦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文明矩阵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4-06-11 来源:湖北文明网

青年时期的高性宽戎装照。

高性宽的部分纪念章、转业军人证明等相关证书。(湖北日报通讯员 金康 供图)

4月28日,93岁的离休老兵高性宽去世。

4月30日,老人遗体被火化。得知高性宽曾多次负伤,殡仪馆工作人员留心观察,在他的骨灰里发现了3枚闪亮的弹片晶体。

档案显示,高性宽1931年出生于河南省博爱县,1944年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西南剿匪、抗美援朝,先后立功15次,负伤4次,1964年转业分配到鄂城县,先后在县供销社、县矿山公司、县农办、县水利局等单位工作,1985年在鄂州市水利局调研员岗位上离休。

5月7日,高性宽的女儿将3枚弹片晶体以及戎装照等遗物,捐赠给鄂城区老兵红色记忆馆,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5月31日,中共鄂城区委员会作出向高性宽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高性宽同志学习。

15次立功,却鲜有提及

“3枚弹片,一处在左膝盖,他常常疼得满头汗;一处在左手掌,我们小时候摸到过;另外一枚在右肩上,之前大家都不知道。”遗体火化那天,67岁的长女高水莲泪如雨下。

高性宽有3个女儿,长女高水莲跟老人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以前只听说他打过仗,负过伤,具体立了多少功,拿了多少奖,我们都不知道,他从没有提及。”

随着老人去世,很多过去未曾知晓的信息才浮出水面,并在当地老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信息印证下逐渐清晰起来。

1937年,高性宽6岁,家产被侵华日军抢光烧光。13岁,他出门碰到路过的部队后毅然入伍,成为八路军太行军区四分区的一名小通信员。“烽火岁月年十三,深感国难决从军。”晚年的高性宽曾写下这句打油诗。

1947年5月,年仅16岁的高性宽带领全班血拼,打败敌人一个营,荣立一等功。同年10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作为第130团9连3排副排长,高性宽深入大西南崇山峻岭中剿匪。有一次,他率6名战士连续追赶3昼夜,在大坪坝活捉“别动军第2路军总司令”匪首孔学凡,被15军政治部批准荣立特等功。英勇事迹在当年的15军《战场报》上刊发。

1951年,15军跨过鸭绿江,高性宽随军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4师130团侦察排排长。在一次近身战中,他膝盖中弹,拖着受伤的腿坚持战斗,个人荣立一等功。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左膝无法取出的弹片,折磨了他70余年。

戎马生涯,高性宽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1次,负伤4次,定为三等乙级残疾。

然而,直到目前,除15枚纪念章外,所有的原始军功章,其家人都未能找到。

甘于奉献,把妻子的工作机会让出

“到鄂城工作后,父亲在家的时间更少了。”高水莲说,老人1964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鄂城县后,第一站是县供销社。为了保障各个供销点的供需,父亲不是在乡下,就是在下乡的路上。

1973年,高性宽人到中年,曾向组织提出唯一一次请求:因远在老家年迈的母亲需人照料,作为家中长子,他希望能调回老家工作。得知组织上有困难,老人便断了这个念头,把奶奶托付给叔叔姑姑们,从此扎根鄂城。

1975年,高性宽进入鄂城县水利局,长江堤防是他分管的主要工作。那时,长江大堤上,搭棚、放牛等各种安全隐患此消彼长。在他的努力下,鄂城县在全省建了第一个堤防派出所。

“我知道老高参加过多次战斗,却从不知他立下了那么多战功,更不晓得他身上还有弹片。”鄂州市水利局老同事廖德耀说,只要是对公家有益的事,他都往前冲,从不拖泥带水。可是,对自己、对家人,要求却很严。

清廉如水,心若荷香。朴实的高性宽给3个女儿分别取名“水莲、水香、水清”,这是他的所盼所愿,更是所为。

高水莲回忆,初到鄂城时,她只有7岁,妹妹高水香3岁。按当时国家政策,供销社准备将母亲安置到下属幼儿园工作,但父亲得知单位另一名职工家中有6个孩子,生活更困难,就做通母亲的思想工作,将工作机会让出。

“我和二妹有高中学历,那时是有机会转到机关的。父亲却对我们说,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向组织伸手,要守本分,干一行爱一行。”高水莲说,最终,姊妹三人都在工人岗位上退休。

高水清是高性宽的小女儿,16岁时被派往偏远的梁子湖区一处水库工作。那里交通不便,吃住条件差,高水清十分想家,有一次偷偷溜回了家。当天晚上,高性宽得知后,把她“痛骂”一顿。次日,天刚蒙蒙亮,高性宽亲自将小女儿送至樊口渡口,再乘渡船返回单位。

热衷公益,爱管小区“闲事”

在高性宽生前唯一的住房卧室里,几件木头老家具陪伴了他一生,简洁、整齐、朴素。

1985年,考虑到高性宽身上有伤,组织安排他退二线做调研员。耿直的高性宽说,不如把机会让给年轻人,直接办理了提前离休手续。

提前离休比正常离休待遇低不少。老伴没有退休金,很长一段时间,两位老人的生活不宽裕。“1995年,妈妈突发心梗去世,抢救和办丧事的钱,还是爸爸向单位借的,还了几年才还清。”女儿们回忆。

高水莲说,父亲年轻时,腿伤全靠咬牙硬扛,晚年身体经常出现状况,还是不肯进政府安排的疗养病房,只就近去旁边的小医院。“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坚决不住院,都是国家的钱,少用一点是一点。”这是高性宽的口头禅。

离休后,高性宽“转战”小区公益,成了爱管“闲事”的高爹爹。1989年,在高性宽的组织下,鄂州市水利局7名离退休老人主动请缨,负责小区楼栋卫生保洁,当楼栋长。高性宽管的那栋,流动红旗挂了一年多,硬是“流不动”。

“他把拐杖往地上一杵,一嗓子河南吼,能把地痞小偷吓跑,还得了‘高大炮’的雅号。”80岁的老邻居吴合年说,鄂州市水利局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小区。“高大炮”离休后,一直是小区大小事的主心骨,直到近几年身体不支无法下楼。听说老人过世,20多个老邻居都红着眼眶为他送行,社区里发起“向高性宽同志学习”的宣讲。

清理高性宽遗物,除了一些证件、几本相册,还有一个未拆封的半透明信封,那是他未曾使用过的退役军人优待证。

三枚弹片,一颗红心。对党忠诚,至死不渝。向老英雄高性宽的英灵鞠躬,默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李洪江 曹彦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