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定格襄江沿岸,入眼皆美景。
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环境幽雅的小区……如今,行走在襄阳古城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文明礼让,蓝天碧水、相映成趣。
文明在心中,美景入眼来。
越来越多的襄阳市民发现:文明新风尚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3年以来,襄阳市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守“为民惠民靠民”创建初心,聚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眼常态长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扎实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崇德向善 让文明创建有“高度”
文明城市建设,关键在顶层设计;落实落细工作,上下一盘棋是根本。
襄阳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指挥长、市长任第一副指挥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包保制,把文明城市创建各项任务细化到人、明确到岗,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以“市为主导、区为主体、部门街办负主责”的创建格局,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勤耕不辍,厚积薄发。2023年以来,襄阳市上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心与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行文明城市创建“日常督办 月度拉练调度 双月模拟测评、‘红黑榜’评选”闭环管理。创建任务达到日清、月结、双月考效果,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化。
城市的文明,浸润于道德的灌溉,也根植于法治的土壤。襄阳市出台了《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简称《条例》),用法治力量为城市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巩固深化创建成果。截至目前,襄阳市制作《条例》宣传栏1.2万余个,同时,组建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进典型为主的“文明城市观察员”队伍,开通了文明创建直通车,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
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襄阳市进一步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小品建设,融入公益广告宣传,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历史文化和文明城市相得益彰。在城市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区域,高标准设置了文明创建景观小品,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让市民随时感受到正能量的同时,也让文明城市理念“悄然入心”。
今年,襄阳市把每周五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广泛开展“洁城行动”“我是文明城市小主人”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更有规律、更有节奏,确保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满足群众所需所盼。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守望文明成为每个襄阳人的责任和使命。襄阳市持续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接地气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
如今的襄阳,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绣花之功 让文明创建有“精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襄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下足“绣花”功夫,围绕“群众盼什么,创建就干什么”,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
民生实事暖民心。襄阳市开展面向社会征集创建为民实事项目活动,办好建设交通路口遮阳挡雨棚、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居民小区集中晾晒区、增添小区健身器材、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等关系群众便利生活的民生小事,让群众处处感受到创建为民。今年,全长27公里的襄江大道实现全线通车,环线提速改造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襄阳市还开工建设连山湖生态公园、桃园公园等5个综合公园,新建10个口袋公园,打造了3条月季主题特色路,完成41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解决难题得民心。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入手,集中整治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围绕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丢烟头)、行人闯红灯、开车不礼让行人、道路逆行、车辆乱停、遛狗不牵绳、乱贴小广告、“飞线”充电、禁烟区吸烟十类不文明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全市累计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2182个,推进智慧停车“一张网”建设,破解“停车难”。大力推进公厕新(改)建工作,市区环卫公厕总量达568座。
开展“车窗抛物”“牛皮癣”整治“随手拍”有奖举报,“车窗抛物”专项整治抖音浏览量突破800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全市城区开展星级小区(楼栋)评选工作,通过小区“擂台赛”的形式,调动居民创建星级小区(楼栋)的热情,让广大市民参与创建工作,以共同缔造的具体实践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襄阳市不断加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增强文明意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常年开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题专栏,宣传先进典型、经验做法,传播文明理念,倡导文明行为。
文明滋润城市,城市行稳致远。
襄阳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必修课,印发《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深入开展“三进”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渗透作用,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进青少年文明素养持续提高,带动家庭文明、社会文明。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我市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见贤思齐 让文明创建有“温度”
城市的文明之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涓涓细流,更是全民参与的波澜壮阔。
12月19日,襄阳市道德模范、襄城区红十字润泽应急救援队志愿者曹晓清再次来到中交二航局襄阳207国道改建项目部,为一线劳动者提供义剪服务。这样的义剪活动,曹晓清已坚持参与了5年。
襄阳市创新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机制,把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时间单位和积分,把志愿服务“存储”起来,让爱心善举“有分值”、服务时长“可增值”、奉献互助“有价值”。通过积分兑换,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时间存折”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时间存折”90多万本,全市志愿服务队伍增至1000多支,志愿服务总时长累计1000多万小时。
2023年,襄阳市先后向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推荐“身边好人”数百人,其中,荣登“中国好人榜”2人,入选“湖北好人”3人,在全市形成了好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浓厚氛围。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争做文明城市的实践者、拥护者,让襄阳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共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之城,共享文明之果。
襄阳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1.1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实现三级文明实践活动一体贯通,推进全域创建向纵深发展。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市的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文艺志愿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讲党的理论,生动传播文明理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创建为城市赋能,也让乡村换新颜、更加有内涵。目前,全市229个村、45个乡镇先后进入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行列,涌现出吴店镇、龙王镇、牛首镇花园村等一大批全国文明村镇。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
文明是永不褪色的城市符号,创建文明城市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放眼古城大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如甘霖似雨露,悄然拂进襄阳儿女的心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唱响“声声”不息的文明之歌,续写大美襄阳的幸福新篇。(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通讯员 王晓鸣)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3-12-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仲冬时节,定格襄江沿岸,入眼皆美景。
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环境幽雅的小区……如今,行走在襄阳古城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文明礼让,蓝天碧水、相映成趣。
文明在心中,美景入眼来。
越来越多的襄阳市民发现:文明新风尚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3年以来,襄阳市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守“为民惠民靠民”创建初心,聚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眼常态长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扎实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崇德向善 让文明创建有“高度”
文明城市建设,关键在顶层设计;落实落细工作,上下一盘棋是根本。
襄阳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指挥长、市长任第一副指挥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包保制,把文明城市创建各项任务细化到人、明确到岗,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以“市为主导、区为主体、部门街办负主责”的创建格局,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勤耕不辍,厚积薄发。2023年以来,襄阳市上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心与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行文明城市创建“日常督办 月度拉练调度 双月模拟测评、‘红黑榜’评选”闭环管理。创建任务达到日清、月结、双月考效果,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化。
城市的文明,浸润于道德的灌溉,也根植于法治的土壤。襄阳市出台了《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简称《条例》),用法治力量为城市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巩固深化创建成果。截至目前,襄阳市制作《条例》宣传栏1.2万余个,同时,组建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进典型为主的“文明城市观察员”队伍,开通了文明创建直通车,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
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襄阳市进一步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小品建设,融入公益广告宣传,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历史文化和文明城市相得益彰。在城市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区域,高标准设置了文明创建景观小品,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让市民随时感受到正能量的同时,也让文明城市理念“悄然入心”。
今年,襄阳市把每周五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广泛开展“洁城行动”“我是文明城市小主人”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更有规律、更有节奏,确保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满足群众所需所盼。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守望文明成为每个襄阳人的责任和使命。襄阳市持续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接地气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
如今的襄阳,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绣花之功 让文明创建有“精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襄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下足“绣花”功夫,围绕“群众盼什么,创建就干什么”,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
民生实事暖民心。襄阳市开展面向社会征集创建为民实事项目活动,办好建设交通路口遮阳挡雨棚、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居民小区集中晾晒区、增添小区健身器材、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等关系群众便利生活的民生小事,让群众处处感受到创建为民。今年,全长27公里的襄江大道实现全线通车,环线提速改造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襄阳市还开工建设连山湖生态公园、桃园公园等5个综合公园,新建10个口袋公园,打造了3条月季主题特色路,完成41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解决难题得民心。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入手,集中整治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围绕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丢烟头)、行人闯红灯、开车不礼让行人、道路逆行、车辆乱停、遛狗不牵绳、乱贴小广告、“飞线”充电、禁烟区吸烟十类不文明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全市累计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2182个,推进智慧停车“一张网”建设,破解“停车难”。大力推进公厕新(改)建工作,市区环卫公厕总量达568座。
开展“车窗抛物”“牛皮癣”整治“随手拍”有奖举报,“车窗抛物”专项整治抖音浏览量突破800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全市城区开展星级小区(楼栋)评选工作,通过小区“擂台赛”的形式,调动居民创建星级小区(楼栋)的热情,让广大市民参与创建工作,以共同缔造的具体实践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襄阳市不断加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增强文明意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常年开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题专栏,宣传先进典型、经验做法,传播文明理念,倡导文明行为。
文明滋润城市,城市行稳致远。
襄阳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必修课,印发《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深入开展“三进”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渗透作用,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进青少年文明素养持续提高,带动家庭文明、社会文明。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我市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见贤思齐 让文明创建有“温度”
城市的文明之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涓涓细流,更是全民参与的波澜壮阔。
12月19日,襄阳市道德模范、襄城区红十字润泽应急救援队志愿者曹晓清再次来到中交二航局襄阳207国道改建项目部,为一线劳动者提供义剪服务。这样的义剪活动,曹晓清已坚持参与了5年。
襄阳市创新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机制,把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时间单位和积分,把志愿服务“存储”起来,让爱心善举“有分值”、服务时长“可增值”、奉献互助“有价值”。通过积分兑换,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时间存折”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时间存折”90多万本,全市志愿服务队伍增至1000多支,志愿服务总时长累计1000多万小时。
2023年,襄阳市先后向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推荐“身边好人”数百人,其中,荣登“中国好人榜”2人,入选“湖北好人”3人,在全市形成了好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浓厚氛围。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争做文明城市的实践者、拥护者,让襄阳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共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之城,共享文明之果。
襄阳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1.1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实现三级文明实践活动一体贯通,推进全域创建向纵深发展。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市的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文艺志愿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讲党的理论,生动传播文明理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创建为城市赋能,也让乡村换新颜、更加有内涵。目前,全市229个村、45个乡镇先后进入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行列,涌现出吴店镇、龙王镇、牛首镇花园村等一大批全国文明村镇。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
文明是永不褪色的城市符号,创建文明城市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放眼古城大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如甘霖似雨露,悄然拂进襄阳儿女的心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唱响“声声”不息的文明之歌,续写大美襄阳的幸福新篇。(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通讯员 王晓鸣)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