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创新理论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发言摘编-凯发旗舰厅官网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2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联合主办的“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于10月24日在武汉召开,现将研讨会精彩观点予以摘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导航

喻立平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文化导航”,不仅仅指文化是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战略、路径等有着重大作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具有自成一体的内在发展逻辑,是内生性的现代化。其次,因为文明底蕴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内涵、特征、原则乃至模式等方面都与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差异。第三,中华文明内含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连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包含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

基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首先是文化主体性问题伴随中国现代化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经过百余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坚持“两个结合”。其次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这一形态大体可以表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立足中国现代化实践、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既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又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第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成性目标,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空间。第一,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赋能,不仅包括文化与旅游、绿色经济等的融合,更包括新发展理念与传统文化理念、现代经济与传统商道、共同富裕与富民厚生等涉及发展思想、发展理念方面的融通。第二,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德法兼治双轮驱动,并将德治摆在重要地位。第三,党的建设的文化滋养。党的建设应当有力推动“两个结合”,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教育应该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始终把信仰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突出位置

刘爱国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政治信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始终。这对于我们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必须把信仰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突出位置。文化的核心是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信仰是对不同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选择,关系着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当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信念模糊、价值失落、精神空虚等问题。文化建设可以从思想理论建设、新闻舆论建设、文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传播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但是信仰建设是贯穿所有这些建设的主线,是内核所在、灵魂所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绝不可以模糊,否则可能会犯方向性错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任务会更艰巨,困难会更多,考验会更严峻,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加强信仰建设、信仰教育,用共同的信仰凝聚社会共识,激扬奋斗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信仰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构建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社会价值体系的主要力量,毫无疑问是信仰建设、信仰教育的主力军。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做好理论传播工作。贴近群众、走进群众,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好信仰教育的“布道者”。要更加自觉地做好理论创新工作。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适应时代变化,回应时代呼唤,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及时为人们释疑解惑,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信仰教育提供更有力的学理支撑。要不断强化斗争精神。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领悟其道理学理哲理,主动应对各类理论挑战,对思想杂音、理论噪声、学术歪论敢于亮剑,大胆批驳,理直气壮发声。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

黄学龙 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把握“守正创新”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前提,就要深刻理解“正”之何谓、“新”在何处,深刻理解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守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守好“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文化建设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守正的表现,又是创新的源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又是指导思想文化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

坚持文化建设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进程,也是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两个结合”中发现创新空间,回答新命题,阐释新论断,构建新体系,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

坚持文化建设中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坚持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独立性,同样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以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最新成果 重彩篇章

沈壮海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的理论概括。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史上、在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了观察和分析文化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而且还包括对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文化具体领域和形态的透彻见解,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文化学说。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丰富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引领了党和人民文化奋斗的接续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写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观察时代之变、怀着深厚的文化情怀思考文化之题。之所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正在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造性回答当今时代文化之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有力引领着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并且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基于对当今时代文化意义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称为民族的“精神基因”“魂魄”和“独特标识”,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实力,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浓墨重彩”,正形成于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在党治国理政实践中战略之位、关键之笔的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浓墨重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重要根据之一。

强化科研担当与探索精神

傅才武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作为文化科研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进一步认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科研担当与探索精神。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对文化创新提出新要求。原始创新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对于人类未知领域的开拓;对一个科学问题(自然与社会)的重新阐释和定义;对人类拥有的已有认知(传统)的一种“颠覆式的破坏”。从历史经验来看,文化创新推动中国实现了从落后挨打到走向伟大复兴的逆转。在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架构的当下世界,尽管会受到其他民族国家的影响,但主体性的文化创新都是以民族和国家为基底。文化创新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什么作用?就是要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一种社会文化生态,以捍卫天才的想象力和民族思想的自由度。

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前沿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前沿问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技术问题。理论创新领域,涉及人类文明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与价值协同机制、人工智能社会行为规范的文化价值共同体构建问题、民族国家背景下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差异化影响机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态与实现路径,等等。技术创新领域,涉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通向国家认同的路径问题、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程中的文化作用机制、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问题、在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国家文化公园与既有重大文旅项目之间的关系调整与制度协同创新问题,等等。

进一步强化对文化科研工作的支持。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传统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来源,也是国家形象所系、民族根基所在,必须强化国家的支持,形成鼓励学术共同体探索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多出创新性成果,在高原上再攀高峰,以坚实的科研成果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策略与路径。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走向软传播

陈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

相比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名称上增加了“文化”二字,说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将走向“软传播”。

习近平文化思想预示着宣传思想工作对文化传播范式的召唤。“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网络传播平权时代,意识形态是国家实力中最重要的、变化最快的组成部分。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并不能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急需召唤和使用文化传播范式这一“软工具”,需要通过运用文化作为武器,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重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努力将文化传播范式与政治学范式、新闻学范式、公共关系范式形成“合围”之势,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内民众的凝聚力、引领力和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知识论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对文化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出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潜移默化、持续不断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文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作出深刻分析研判后提出的治理良方和国际传播指南。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可以通过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传播体系三大体系,不断增强与我国实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持续出台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融入法律法规、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供更清晰系统的阐释。具体而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系统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相对接。当前,从价值观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的工作还需深入推进,尤其是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相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传承什么、变革什么,应当有明确的态度,这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明辨是非,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系统研究阐发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关系?是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哪些方面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回答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澄清人们在这些关系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促进人们更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姝满)

责任编辑:李欢
  • 湖北文明矩阵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3-10-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联合主办的“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于10月24日在武汉召开,现将研讨会精彩观点予以摘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导航

喻立平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文化导航”,不仅仅指文化是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战略、路径等有着重大作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具有自成一体的内在发展逻辑,是内生性的现代化。其次,因为文明底蕴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内涵、特征、原则乃至模式等方面都与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差异。第三,中华文明内含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连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包含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

基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首先是文化主体性问题伴随中国现代化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经过百余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坚持“两个结合”。其次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这一形态大体可以表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立足中国现代化实践、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既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又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第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成性目标,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空间。第一,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赋能,不仅包括文化与旅游、绿色经济等的融合,更包括新发展理念与传统文化理念、现代经济与传统商道、共同富裕与富民厚生等涉及发展思想、发展理念方面的融通。第二,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德法兼治双轮驱动,并将德治摆在重要地位。第三,党的建设的文化滋养。党的建设应当有力推动“两个结合”,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教育应该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始终把信仰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突出位置

刘爱国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政治信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始终。这对于我们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必须把信仰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突出位置。文化的核心是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信仰是对不同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选择,关系着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当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信念模糊、价值失落、精神空虚等问题。文化建设可以从思想理论建设、新闻舆论建设、文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传播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但是信仰建设是贯穿所有这些建设的主线,是内核所在、灵魂所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绝不可以模糊,否则可能会犯方向性错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任务会更艰巨,困难会更多,考验会更严峻,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加强信仰建设、信仰教育,用共同的信仰凝聚社会共识,激扬奋斗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信仰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构建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社会价值体系的主要力量,毫无疑问是信仰建设、信仰教育的主力军。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做好理论传播工作。贴近群众、走进群众,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好信仰教育的“布道者”。要更加自觉地做好理论创新工作。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适应时代变化,回应时代呼唤,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及时为人们释疑解惑,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信仰教育提供更有力的学理支撑。要不断强化斗争精神。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领悟其道理学理哲理,主动应对各类理论挑战,对思想杂音、理论噪声、学术歪论敢于亮剑,大胆批驳,理直气壮发声。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

黄学龙 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灵魂。把握“守正创新”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前提,就要深刻理解“正”之何谓、“新”在何处,深刻理解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守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守好“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文化建设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守正的表现,又是创新的源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又是指导思想文化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

坚持文化建设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进程,也是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两个结合”中发现创新空间,回答新命题,阐释新论断,构建新体系,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

坚持文化建设中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坚持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独立性,同样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以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最新成果 重彩篇章

沈壮海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的理论概括。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史上、在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了观察和分析文化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而且还包括对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文化具体领域和形态的透彻见解,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文化学说。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丰富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引领了党和人民文化奋斗的接续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写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观察时代之变、怀着深厚的文化情怀思考文化之题。之所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正在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造性回答当今时代文化之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有力引领着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并且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基于对当今时代文化意义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称为民族的“精神基因”“魂魄”和“独特标识”,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实力,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浓墨重彩”,正形成于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在党治国理政实践中战略之位、关键之笔的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浓墨重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重要根据之一。

强化科研担当与探索精神

傅才武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作为文化科研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进一步认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科研担当与探索精神。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对文化创新提出新要求。原始创新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对于人类未知领域的开拓;对一个科学问题(自然与社会)的重新阐释和定义;对人类拥有的已有认知(传统)的一种“颠覆式的破坏”。从历史经验来看,文化创新推动中国实现了从落后挨打到走向伟大复兴的逆转。在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架构的当下世界,尽管会受到其他民族国家的影响,但主体性的文化创新都是以民族和国家为基底。文化创新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什么作用?就是要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一种社会文化生态,以捍卫天才的想象力和民族思想的自由度。

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前沿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前沿问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技术问题。理论创新领域,涉及人类文明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与价值协同机制、人工智能社会行为规范的文化价值共同体构建问题、民族国家背景下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差异化影响机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态与实现路径,等等。技术创新领域,涉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通向国家认同的路径问题、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程中的文化作用机制、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问题、在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国家文化公园与既有重大文旅项目之间的关系调整与制度协同创新问题,等等。

进一步强化对文化科研工作的支持。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传统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来源,也是国家形象所系、民族根基所在,必须强化国家的支持,形成鼓励学术共同体探索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多出创新性成果,在高原上再攀高峰,以坚实的科研成果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策略与路径。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走向软传播

陈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

相比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名称上增加了“文化”二字,说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将走向“软传播”。

习近平文化思想预示着宣传思想工作对文化传播范式的召唤。“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网络传播平权时代,意识形态是国家实力中最重要的、变化最快的组成部分。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并不能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急需召唤和使用文化传播范式这一“软工具”,需要通过运用文化作为武器,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重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努力将文化传播范式与政治学范式、新闻学范式、公共关系范式形成“合围”之势,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内民众的凝聚力、引领力和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知识论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对文化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出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潜移默化、持续不断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文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作出深刻分析研判后提出的治理良方和国际传播指南。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可以通过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传播体系三大体系,不断增强与我国实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持续出台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融入法律法规、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供更清晰系统的阐释。具体而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系统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相对接。当前,从价值观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的工作还需深入推进,尤其是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相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传承什么、变革什么,应当有明确的态度,这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明辨是非,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系统研究阐发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关系?是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哪些方面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回答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澄清人们在这些关系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促进人们更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姝满)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