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8月16日电(李晏)人,因文明而美;城,因文明而兴。2011年,湖北省宜昌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4年、2017年、2020年成功蝉联。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宜昌,深入校园、社区、乡村一线,近距离感受宜昌人民阔步走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生动实践。
功勋人物事迹进校园 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宜昌市实验小学的前身——宜昌县第二小学,是宜昌革命的摇篮。这里培养了大批革命人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及冯玉祥等爱国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昌市实验小学采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新华网发 江书芬 摄
近年来,宜昌市实验小学创新打造文明育人模式,将“首善”确定为培养孩子的起步之善,通过建设主题特色文化校园,创办“首善大讲堂”及“黄葛树下小先生”课程,开设《抗战剧团》、少年军校等70多门特色课程和19个专业社团,创新开展“功勋人物进校园”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走进宜昌市实验小学学院街校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的功勋人物事迹展牌,一旁则是孩子们致敬功勋人物的手绘画。在孩子们的笔下,18位功勋人物可爱而不失威武,慈祥而各具风采。
7月25日,宜昌市实验小学“红领巾讲解员”肖菡西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红孩子德育加油站”。新华网发 乔奇 摄
“欢迎大家来到‘红孩子’德育加油站,一楼有绘本故事厅、藏品展示厅、影映厅等,二楼还有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调适能力、审美能力加油枪。下课时间,同学们都喜欢来玩,大家看红色故事、写情绪心情、当最强大脑……”在“红领巾讲解员”肖菡西同学的引导下,采访报道组一行沉浸在德育教育长廊,听清脆自信的童声讲述海娃、雨来等“抗日小英雄”的英雄事迹。
7月25日,宜昌市实验小学“红领巾讲解员”肖菡西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红孩子藏品展示厅”。新华网 钟奕 摄
“我觉得他们很勇敢也很聪明,带敌人进包围圈,帮八路军叔叔带路打‘鬼子’。我们每一名同学都知道功勋人物的事迹,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默默奉献,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肖菡西同学向记者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和功勋人物的理解和崇敬。
走进校园,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学问和课程,红色校史与功勋人物事迹一脉相承,“文化立校,文明立人”的办学理念在孩子们充满自信与朝气的脸上得到充分体现。
宜昌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宜昌市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体和方法,深入开展“功勋人物事迹进校园”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功勋人物事迹、功勋人物肖像进课堂、进宣传展板、入校园橱窗,让功勋人物在校园抬头可见、驻足可观、随时可学,让功勋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这些爱心物资到时统一放车上运过去……”在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金家台社区,66岁的陈实身着红马甲正和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一起筹备“高温送清凉”活动。满眼“志愿红”的背后白墙上,“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温暖一座城”13个红色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从1976年开始,19岁的陈实就以雷锋为榜样做好事,长期帮助两位残疾人。1983年,因意外摔伤颈椎导致瘫痪卧床的他,受到各界好心人帮助。康复后,他坚持做好事回报社会。2005年,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的他成立了陈实志愿服务队,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投入到新时代志愿服务中。
一个人渐渐成为一群人,目前,陈实累计带动60多支志愿者队伍、20多万人次志愿者,常态开展助残圆梦、爱老敬老、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环保公益等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9万多小时,共服务残疾人、困难人群达4万多人次。
7月25日,陈实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记者介绍志愿服务情况。新华网 钟奕 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面对“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中国好人提名奖”等荣誉,陈实不骄不躁,秉承初心,一心扑在他最热爱的公益事业中,助力“宜昌好人”向“宜昌人好”蝶变跃升。
“陈实老师做的事很有意义,我们一家三代人都跟着陈老师做公益。”67岁的易仁君被称为“思行姥姥”,在陈实志愿服务队的感召下,她的女儿、孙女刘易思行都加入其中,为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悦悦老师”徐世华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她也是陈实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之一。“最早接触志愿服务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后来陈老师一有志愿活动就邀请我一起参与,觉得蛮有意义的。到一些困难家庭和残疾朋友那里帮着打扫下卫生、陪着说说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他们都很高兴的。”徐世华说,陈老师18年如一日坚持助人为乐的精神很有号召力,社区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记者对陈实进行专访。新华网 钟奕 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陈实的座右铭,42本厚厚的志愿服务汇编本见证着他的志愿服务实践。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陈实志愿服务队是宜昌众多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宜昌,“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多数市民的共识。统计数据显示,自“宜昌志愿”平台上线以来,城区注册志愿者31.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2048个,开展活动13000余次。马路上、长江边、小区里、公园内,满城都是“小红帽”忙碌穿梭的身影,成为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诚信档案让文明乡风进农家
在许多人看来,村规民约只是挂在墙上的摆设,真正落实是个大难题。但在宜都市尾笔村,1445户村民争着抢着履行村规民约。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尾笔村了解该村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新华网 钟奕 摄
家家户户建档立册,修订村规民约,制定文明诚信和违规失信行为标准,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尾笔村村风村貌悄然发生着变化。
每个家庭每年诚信档案基础分100分,有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行为加分,违反村规民约、受到社会治安处罚等减分。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尾笔村“诚信档案馆”随机翻阅家庭诚信档案。新华网发 乔奇 摄
起初,不少村民不以为然,但很快就尝到了扣分的厉害。“扣分不仅丢面子,还丢实惠、丢前途。而通过积分可以到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的奖励,兑换理发等服务,银行还可以给予免息小额贷款。”在尾笔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了一整面墙的家庭文明诚信档案。
由于有了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尾笔村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的“人情风”得到有效治理。
“抓周、搬家、升学……大事小事都要办,没钱了要借钱送人情,不送显得不合群,你们村干部到底管不管?能不能管?会不会管?”尾笔村党委书记黄攀虹清晰地记得村民曹启芹婆婆的“灵魂三连问”。
2018年前,村民每年要办500场以上“人情”宴,相当于每天一到两场;每个家庭每年支出近3万元“人情”礼金,相当于大半年的收入。如今,“人情”宴控制到每年70场以下,“人情”礼金支出下降到5千元以下。
“现在只允许举办婚事、新生儿出生、丧事3桩事的宴请,村里还会举办集体寿宴,这股‘人情风’还真被刹住了。”村民曹启芹满意地说。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尾笔村与村民代表座谈,采访村民对移风易俗工作成果的切身感受。新华网 钟奕 摄
尾笔村创新开展移风易俗的有益探索,为基层社会治理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宜都市155个村(社区)11万余户家庭全面建立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实行积分管理,有效引导群众自觉遵规守约、讲文明守诚信。
“五美四福”让和美家风代代传
水清岸绿鱼肥美,白鹭翩翩入画来。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在饱览美丽乡村景象的同时,记者也被家家户户门前的家风展示牌及村委会门前的家谱墙吸引。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这是该村村委会。新华网 钟奕 摄
“村子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只有家风好了,村风才能跟着好。”鸡头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晓柏笑着解释,他们村共有975户、3014人、119个姓,深入挖掘搜集家谱、家训、家规,目前共收集整理姓氏家谱73册,征集优秀家规家训131条。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这是该村的“家谱墙”(资料图)。宜都市文明办供图
“每家每户门口的家风展示牌上,写着自家家谱、家训和家规。内容涵盖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守信等方面,从做人到做事,立下了每家人的规矩。”彭晓柏说。
近年来,鸡头山村从宜都先贤王永彬《围炉夜话》中提炼出“家谱传福、家训积福、家规惜福、家颜亮福”的“四福”文化和“勤、孝、净、诚、和”的“五美”文化,并打造了“五美四福”家风文化品牌,深入开展“五美之星”“四福家庭”“美丽庭院”等评优活动。对于评选的先进典型,采取惠农贷、镇级幼儿园免费上学、农技员免费上门技术服务等奖励措施,让村民们感受到关怀,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7月25日,鸡头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家风建设情况。新华网发 乔奇 摄
家风促成优良村风,村风回馈美好家风。“五美四福”家风建设,以家庭“小气候”温润了社会“大环境”。该村先后涌现出诚实守信的“宜昌好人”刘波、见义勇为的“宜都楷模”鲜于九卫等各类先进典型26人。村民们更自发行动参与共同缔造活动,全村打造8公里“五美四福”家风示范带,确定78户、20多个公共节点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村农户庭院达到“庭院净化、周边绿化、居室靓化、传家文化”标准,实现村容村貌整洁靓丽,处处绿、路路洁、户户美。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看到这里村容村貌整洁靓丽,处处绿、路路洁、户户美。新华网 钟奕 摄
好家风滋养好民风,好民风凝聚成好村风。作为宜都市第一个全国文明村,鸡头山村形成了家风正、民风淳、乡风美的良好环境,焕发了乡村文明新气象,绘就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新图景。(参与采写: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时刚 通讯员向小艳 梁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3-08-1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宜昌8月16日电(李晏)人,因文明而美;城,因文明而兴。2011年,湖北省宜昌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4年、2017年、2020年成功蝉联。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宜昌,深入校园、社区、乡村一线,近距离感受宜昌人民阔步走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生动实践。
功勋人物事迹进校园 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宜昌市实验小学的前身——宜昌县第二小学,是宜昌革命的摇篮。这里培养了大批革命人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及冯玉祥等爱国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昌市实验小学采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新华网发 江书芬 摄
近年来,宜昌市实验小学创新打造文明育人模式,将“首善”确定为培养孩子的起步之善,通过建设主题特色文化校园,创办“首善大讲堂”及“黄葛树下小先生”课程,开设《抗战剧团》、少年军校等70多门特色课程和19个专业社团,创新开展“功勋人物进校园”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走进宜昌市实验小学学院街校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的功勋人物事迹展牌,一旁则是孩子们致敬功勋人物的手绘画。在孩子们的笔下,18位功勋人物可爱而不失威武,慈祥而各具风采。
7月25日,宜昌市实验小学“红领巾讲解员”肖菡西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红孩子德育加油站”。新华网发 乔奇 摄
“欢迎大家来到‘红孩子’德育加油站,一楼有绘本故事厅、藏品展示厅、影映厅等,二楼还有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调适能力、审美能力加油枪。下课时间,同学们都喜欢来玩,大家看红色故事、写情绪心情、当最强大脑……”在“红领巾讲解员”肖菡西同学的引导下,采访报道组一行沉浸在德育教育长廊,听清脆自信的童声讲述海娃、雨来等“抗日小英雄”的英雄事迹。
7月25日,宜昌市实验小学“红领巾讲解员”肖菡西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红孩子藏品展示厅”。新华网 钟奕 摄
“我觉得他们很勇敢也很聪明,带敌人进包围圈,帮八路军叔叔带路打‘鬼子’。我们每一名同学都知道功勋人物的事迹,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默默奉献,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肖菡西同学向记者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和功勋人物的理解和崇敬。
走进校园,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学问和课程,红色校史与功勋人物事迹一脉相承,“文化立校,文明立人”的办学理念在孩子们充满自信与朝气的脸上得到充分体现。
宜昌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宜昌市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体和方法,深入开展“功勋人物事迹进校园”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功勋人物事迹、功勋人物肖像进课堂、进宣传展板、入校园橱窗,让功勋人物在校园抬头可见、驻足可观、随时可学,让功勋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这些爱心物资到时统一放车上运过去……”在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金家台社区,66岁的陈实身着红马甲正和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一起筹备“高温送清凉”活动。满眼“志愿红”的背后白墙上,“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温暖一座城”13个红色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从1976年开始,19岁的陈实就以雷锋为榜样做好事,长期帮助两位残疾人。1983年,因意外摔伤颈椎导致瘫痪卧床的他,受到各界好心人帮助。康复后,他坚持做好事回报社会。2005年,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的他成立了陈实志愿服务队,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投入到新时代志愿服务中。
一个人渐渐成为一群人,目前,陈实累计带动60多支志愿者队伍、20多万人次志愿者,常态开展助残圆梦、爱老敬老、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环保公益等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9万多小时,共服务残疾人、困难人群达4万多人次。
7月25日,陈实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记者介绍志愿服务情况。新华网 钟奕 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面对“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中国好人提名奖”等荣誉,陈实不骄不躁,秉承初心,一心扑在他最热爱的公益事业中,助力“宜昌好人”向“宜昌人好”蝶变跃升。
“陈实老师做的事很有意义,我们一家三代人都跟着陈老师做公益。”67岁的易仁君被称为“思行姥姥”,在陈实志愿服务队的感召下,她的女儿、孙女刘易思行都加入其中,为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悦悦老师”徐世华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她也是陈实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之一。“最早接触志愿服务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后来陈老师一有志愿活动就邀请我一起参与,觉得蛮有意义的。到一些困难家庭和残疾朋友那里帮着打扫下卫生、陪着说说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他们都很高兴的。”徐世华说,陈老师18年如一日坚持助人为乐的精神很有号召力,社区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记者对陈实进行专访。新华网 钟奕 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陈实的座右铭,42本厚厚的志愿服务汇编本见证着他的志愿服务实践。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温暖一座城。陈实志愿服务队是宜昌众多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宜昌,“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多数市民的共识。统计数据显示,自“宜昌志愿”平台上线以来,城区注册志愿者31.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2048个,开展活动13000余次。马路上、长江边、小区里、公园内,满城都是“小红帽”忙碌穿梭的身影,成为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诚信档案让文明乡风进农家
在许多人看来,村规民约只是挂在墙上的摆设,真正落实是个大难题。但在宜都市尾笔村,1445户村民争着抢着履行村规民约。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尾笔村了解该村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新华网 钟奕 摄
家家户户建档立册,修订村规民约,制定文明诚信和违规失信行为标准,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尾笔村村风村貌悄然发生着变化。
每个家庭每年诚信档案基础分100分,有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行为加分,违反村规民约、受到社会治安处罚等减分。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尾笔村“诚信档案馆”随机翻阅家庭诚信档案。新华网发 乔奇 摄
起初,不少村民不以为然,但很快就尝到了扣分的厉害。“扣分不仅丢面子,还丢实惠、丢前途。而通过积分可以到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的奖励,兑换理发等服务,银行还可以给予免息小额贷款。”在尾笔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了一整面墙的家庭文明诚信档案。
由于有了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尾笔村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的“人情风”得到有效治理。
“抓周、搬家、升学……大事小事都要办,没钱了要借钱送人情,不送显得不合群,你们村干部到底管不管?能不能管?会不会管?”尾笔村党委书记黄攀虹清晰地记得村民曹启芹婆婆的“灵魂三连问”。
2018年前,村民每年要办500场以上“人情”宴,相当于每天一到两场;每个家庭每年支出近3万元“人情”礼金,相当于大半年的收入。如今,“人情”宴控制到每年70场以下,“人情”礼金支出下降到5千元以下。
“现在只允许举办婚事、新生儿出生、丧事3桩事的宴请,村里还会举办集体寿宴,这股‘人情风’还真被刹住了。”村民曹启芹满意地说。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尾笔村与村民代表座谈,采访村民对移风易俗工作成果的切身感受。新华网 钟奕 摄
尾笔村创新开展移风易俗的有益探索,为基层社会治理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宜都市155个村(社区)11万余户家庭全面建立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实行积分管理,有效引导群众自觉遵规守约、讲文明守诚信。
“五美四福”让和美家风代代传
水清岸绿鱼肥美,白鹭翩翩入画来。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在饱览美丽乡村景象的同时,记者也被家家户户门前的家风展示牌及村委会门前的家谱墙吸引。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这是该村村委会。新华网 钟奕 摄
“村子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只有家风好了,村风才能跟着好。”鸡头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晓柏笑着解释,他们村共有975户、3014人、119个姓,深入挖掘搜集家谱、家训、家规,目前共收集整理姓氏家谱73册,征集优秀家规家训131条。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这是该村的“家谱墙”(资料图)。宜都市文明办供图
“每家每户门口的家风展示牌上,写着自家家谱、家训和家规。内容涵盖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守信等方面,从做人到做事,立下了每家人的规矩。”彭晓柏说。
近年来,鸡头山村从宜都先贤王永彬《围炉夜话》中提炼出“家谱传福、家训积福、家规惜福、家颜亮福”的“四福”文化和“勤、孝、净、诚、和”的“五美”文化,并打造了“五美四福”家风文化品牌,深入开展“五美之星”“四福家庭”“美丽庭院”等评优活动。对于评选的先进典型,采取惠农贷、镇级幼儿园免费上学、农技员免费上门技术服务等奖励措施,让村民们感受到关怀,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7月25日,鸡头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介绍家风建设情况。新华网发 乔奇 摄
家风促成优良村风,村风回馈美好家风。“五美四福”家风建设,以家庭“小气候”温润了社会“大环境”。该村先后涌现出诚实守信的“宜昌好人”刘波、见义勇为的“宜都楷模”鲜于九卫等各类先进典型26人。村民们更自发行动参与共同缔造活动,全村打造8公里“五美四福”家风示范带,确定78户、20多个公共节点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村农户庭院达到“庭院净化、周边绿化、居室靓化、传家文化”标准,实现村容村貌整洁靓丽,处处绿、路路洁、户户美。
7月25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看到这里村容村貌整洁靓丽,处处绿、路路洁、户户美。新华网 钟奕 摄
好家风滋养好民风,好民风凝聚成好村风。作为宜都市第一个全国文明村,鸡头山村形成了家风正、民风淳、乡风美的良好环境,焕发了乡村文明新气象,绘就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新图景。(参与采写: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时刚 通讯员向小艳 梁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