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模范 弘扬湖北精神】抗美援朝老兵张向温:30多年累计捐款30余万元-凯发旗舰厅官网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3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张向温看报。

朝鲜战场上,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死守汉江,拼杀50个昼夜。

用英语向敌人喊话劝降的一幕,他至今还记得。

他收入微薄,却在30多年时间里捐款30余万元。

他说,自己是一名老战士、老党员,国家、人民有需要,就得捐。

他叫张向温,今年88岁,是一名退役老兵。

难忘汉江阻击战的50个昼夜

“don't be afraid,surrender quickly!(不要害怕,快快投降!)”

7月19日,在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里,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起在朝鲜战场上向“联合国军”喊话劝降的一幕,正在治疗下肢脉管炎的张向温神采奕奕。

他说,当时,志愿军战士几乎都掌握了这句英语。

张向温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王店镇宋沟村一户农家,家中兄弟4人,他是老大。从小,他就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还在读书的张向温和同学一起到镇政府报名参军。“头一天报名,第二天就到县大队报到。”张向温回忆,部队出发的那一天,马路两旁站满了欢送的乡亲,“走了好几天才到郑州,大家劲头都很足。”

1951年,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50师448团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1年的汉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张向温和战友奉命在汉江边阻击敌人。

开战之后,面对敌军地毯式轰炸,他和战友用生命筑成了汉江北岸的钢铁防线。张向温说,那是一场大仗、恶仗,大家坚守阵地50个昼夜,没有撤离阵地半步。

在一次美军的突然袭击中,敌机向阵地狂轰滥炸,全连将士激战数昼夜,守住了阵地。

回忆起那场战斗,张向温泛着泪光,“我经常在梦中,见到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

因在部队表现突出,张向温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随部队回国。1957年退役被安置到武汉钢铁厂当工人。

1963年,他积极响应号召回老家种地。1984年9月,有关部门为张向温落实政策并解决工作,49岁的他带着全家来到赤壁市,进入原蒲圻碳素厂工作,做仓库管理员、内勤安保,直至退休。

30多年捐款30余万元

捐款,是张向温到赤壁工作后一直在做的事。

1985年安徽水灾,张向温拿出自己的300元积蓄,支援灾区。第二年,得知赤壁市要重修烈士陵园,他又毫不犹豫捐出280元。

那时,张向温每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他说:“那么多战友保家卫国牺牲了,现在国家要修建烈士陵园纪念他们,我是一个老兵,一定要出一份力。”

支持三峡工程、支持赤壁新区建设、1998年抗洪、汶川地震、凉山火灾、玉树地震……工资从几十元到上千元,捐款从几百到几千,哪里有灾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张向温的善举。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张向温通过媒体了解灾区灾情,先后3次捐赠共6600元。他说:“在报纸上、电视里看到受灾的群众,就想着要多捐一点。”

30多年来,这位退役老兵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身边最需要的人,累计捐款30余万元。

在赤壁市实验中学华舟校区8年级1班,记者在班级一角看到一个“张向温爱心书吧”。学校校长冯东山介绍,书架上的书籍是张向温捐赠1000多元购买的。

2019年9月,在赤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安排下,张向温来到学校,为学生讲战斗故事。

了解到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困难家庭的孩子后,张向温花钱为孩子们购买了《红星照耀中国》《闪闪的红星》《抗战往事》等一批红色书籍。

在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张向温病床旁的报刊架上放满了报刊。平时,他总喜欢翻一翻、学一学。

医院院长祝军民介绍,老人现在已经成了医院的“宝贝”,每逢医院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都会请他讲一讲。医院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也在老人的病房开展。

张向温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和人民给的,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兵,国家和人民有需要,就应该出一份力。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继续讲,讲‘红船精神’、讲‘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肖忠红)

【记者手记】

捐款单据里的赤子之心

一张用了几十年的木板床,一双打着补丁的拖鞋,一条褪色的毛巾……

张向温的家里,基本没有值钱的物件。熟悉他的人说,老人平时没去过餐馆,一日三餐除了馒头就是面条,很少添置新衣物。尽管生活简朴,但在捐款的事上,老人从不犹豫。

是什么让这位老兵宁可散尽家财,也要帮助他人?

他说,是因为父亲那句“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是因为那些牺牲的战友。

30多年里,他省吃俭用,用微薄的工资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30多万元。

100多张汇款凭证,铺满了几张桌子,上面记载着老人捐出的一笔笔善款。

在几张汇款回执单上,他落款“应献”。他说,国家受灾,这种时候就应该作奉献。

一张张单据、一个个签名,见证了一名退役老兵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王际凯)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文明矩阵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3-07-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张向温看报。

朝鲜战场上,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死守汉江,拼杀50个昼夜。

用英语向敌人喊话劝降的一幕,他至今还记得。

他收入微薄,却在30多年时间里捐款30余万元。

他说,自己是一名老战士、老党员,国家、人民有需要,就得捐。

他叫张向温,今年88岁,是一名退役老兵。

难忘汉江阻击战的50个昼夜

“don't be afraid,surrender quickly!(不要害怕,快快投降!)”

7月19日,在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里,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起在朝鲜战场上向“联合国军”喊话劝降的一幕,正在治疗下肢脉管炎的张向温神采奕奕。

他说,当时,志愿军战士几乎都掌握了这句英语。

张向温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王店镇宋沟村一户农家,家中兄弟4人,他是老大。从小,他就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还在读书的张向温和同学一起到镇政府报名参军。“头一天报名,第二天就到县大队报到。”张向温回忆,部队出发的那一天,马路两旁站满了欢送的乡亲,“走了好几天才到郑州,大家劲头都很足。”

1951年,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50师448团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1年的汉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张向温和战友奉命在汉江边阻击敌人。

开战之后,面对敌军地毯式轰炸,他和战友用生命筑成了汉江北岸的钢铁防线。张向温说,那是一场大仗、恶仗,大家坚守阵地50个昼夜,没有撤离阵地半步。

在一次美军的突然袭击中,敌机向阵地狂轰滥炸,全连将士激战数昼夜,守住了阵地。

回忆起那场战斗,张向温泛着泪光,“我经常在梦中,见到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

因在部队表现突出,张向温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随部队回国。1957年退役被安置到武汉钢铁厂当工人。

1963年,他积极响应号召回老家种地。1984年9月,有关部门为张向温落实政策并解决工作,49岁的他带着全家来到赤壁市,进入原蒲圻碳素厂工作,做仓库管理员、内勤安保,直至退休。

30多年捐款30余万元

捐款,是张向温到赤壁工作后一直在做的事。

1985年安徽水灾,张向温拿出自己的300元积蓄,支援灾区。第二年,得知赤壁市要重修烈士陵园,他又毫不犹豫捐出280元。

那时,张向温每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他说:“那么多战友保家卫国牺牲了,现在国家要修建烈士陵园纪念他们,我是一个老兵,一定要出一份力。”

支持三峡工程、支持赤壁新区建设、1998年抗洪、汶川地震、凉山火灾、玉树地震……工资从几十元到上千元,捐款从几百到几千,哪里有灾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张向温的善举。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张向温通过媒体了解灾区灾情,先后3次捐赠共6600元。他说:“在报纸上、电视里看到受灾的群众,就想着要多捐一点。”

30多年来,这位退役老兵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身边最需要的人,累计捐款30余万元。

在赤壁市实验中学华舟校区8年级1班,记者在班级一角看到一个“张向温爱心书吧”。学校校长冯东山介绍,书架上的书籍是张向温捐赠1000多元购买的。

2019年9月,在赤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安排下,张向温来到学校,为学生讲战斗故事。

了解到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困难家庭的孩子后,张向温花钱为孩子们购买了《红星照耀中国》《闪闪的红星》《抗战往事》等一批红色书籍。

在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张向温病床旁的报刊架上放满了报刊。平时,他总喜欢翻一翻、学一学。

医院院长祝军民介绍,老人现在已经成了医院的“宝贝”,每逢医院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都会请他讲一讲。医院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也在老人的病房开展。

张向温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和人民给的,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兵,国家和人民有需要,就应该出一份力。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继续讲,讲‘红船精神’、讲‘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肖忠红)

【记者手记】

捐款单据里的赤子之心

一张用了几十年的木板床,一双打着补丁的拖鞋,一条褪色的毛巾……

张向温的家里,基本没有值钱的物件。熟悉他的人说,老人平时没去过餐馆,一日三餐除了馒头就是面条,很少添置新衣物。尽管生活简朴,但在捐款的事上,老人从不犹豫。

是什么让这位老兵宁可散尽家财,也要帮助他人?

他说,是因为父亲那句“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是因为那些牺牲的战友。

30多年里,他省吃俭用,用微薄的工资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30多万元。

100多张汇款凭证,铺满了几张桌子,上面记载着老人捐出的一笔笔善款。

在几张汇款回执单上,他落款“应献”。他说,国家受灾,这种时候就应该作奉献。

一张张单据、一个个签名,见证了一名退役老兵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王际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