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纪实:汇聚精神文明磅礴力量 扎实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凯发旗舰厅官网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3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需求,坚持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全面融入文明校园建设,把创建活动延伸到学校各层面、各环节和每位师生员工,让地大文明之花绽放荆楚大地。

  2017年以来,学校获评湖北省“文明校园”“生态园林式学校”“平安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和“全国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2020年以来,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湖北十大党建案例”;学校入围全国党建示范高校前30名,环境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5个师生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院士、“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龚一鸣教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教授、“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奉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韩磊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翁新强等先进典型。

  聚焦班子锻造,党建领航文明创建

  一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313个师生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或划定党员责任区,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超过7500人次。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全校31个二级党组织、468个师生党支部积极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推动解决13项重点项目、优化1166个办实事服务事项,全校近6400名党员立足岗位开展“承诺践诺”。二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制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一体化推进“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成立“美丽中国讲师团”,集聚在校院士、校领导、校内外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典型等力量,致力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价值培育、办学思想传播、智库决策咨询。党委书记黄晓玫做客《瞭望》新闻周刊,讲述学校“培育未来创新人才共建美丽中国”的战略谋划;校长王焰新院士走进工棚,在绿水青山中讲党史;党委副书记王林清登上新华网,讲述“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地大在行动”,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搭建“青春行走课堂”,组织“百马行动”“地学之光”“红色之声”等一批师生宣讲团队到社区、返家乡、入农户,把党的理论带入田间地头。三是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2020年下半年,学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展开办学思想大讨论,围绕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推动综合改革进行深入研讨,坚持把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治理创新的着眼点,形成了“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创新”的办学共识。2021年5月,学校党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部署了“做好结构性调整,解决体制性的障碍,克服机制性梗阻”的6项改革任务,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建6个专项工作组集中攻坚,以高质量改革成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四是弘扬伟大战疫精神,持续统筹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中央和部省防控工作部署,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师生冲锋在前,团结带领广大师生众志成城,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组建由100多名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应急先锋队,圆满完成为300余名外地援鄂医疗队入驻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巩固战“疫”堡垒。第一时间调整教学安排、制定远程教学方案,确保在1006门本科生课程、209门研究生课程如期开课。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积极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累计向国家有关部委、湖北、武汉等地方政府、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智库专刊报送150余篇重要建议报告,获得各级领导批示50多篇,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地大智慧和地大力量。

  聚焦人才培养,思政领跑时代新人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打造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全程贯通。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各层次各类别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教育和党建思政教育实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继续在学生成长全周期上下功夫,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机制;严格学业标准,从党建、思政、科研、双创等多个维度,完善学生成长荣誉体系等,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空间联通。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围绕学校党委“一竿子到底”、队伍入驻“一条龙服务”、学生参与“一揽子提效”、保障支持“一盘棋统筹”进行统筹推进,让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思政的重要阵地;努力建强网络思政阵地,发布中国地质大学课程教学平台,不断通过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管理工作,扎实推动智慧教育。队伍互通。全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导学思政,引导广大导师加强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行为指导和评价。选树宣传学校涌现出来的全国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奥运冠军等数十位身边典型,陈晨、牛笛2名学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3名学生先后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充分发挥朋辈引领效应。内容打通。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建设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给予政策倾斜;构建“一线二红三实”思政课教学模式,重点建设“国土安全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了“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课程思政品牌,用好党史校史、科技报国、防疫抗疫、脱贫攻坚等鲜活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传承好地大“五育并举”的特色和优势,把思想引领与科学研究、野外实践、就业见习、国际交流等结合起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5年来,打造了5个“湖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2门课程入选首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价融通。以教育评价改革新标准开新局,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涵盖5大类、16项重点改革任务,123项整改措施,并明确了完成时限、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切实用好评价指挥棒,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和育人作用发挥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绩效评估,完善岗位育人职责、规范和标准,把评估结果与学生资源配置挂钩,最大程度释放育人活力。培养引领创造未来的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有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王焰新校长带领下,地大内外整合力量,丰富育人资源,逐步形成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李四光计划,探索了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等9个科研院所合作成立c2科教战略联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联合研究生院,牵头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2所大学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成立长江创客学院、发起成立“地质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通过“三融合”培养,给地大学生烙上了“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印记。今年学校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建设智能 地球科学交叉学科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未来技术学院采取不同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最显著的标签是敢闯会闯,导师团队全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咖。打破专业设置的壁垒,在培养环节上实行“探索和猜想计划”。目前,已选拔60位本科生进入未来技术学院。

  聚焦师德培育,大师彰显文明品格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党组等有关文件精神,对标对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理顺体制机制。成立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师德专题教育领导小组,负责专题教育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推进,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校院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校领导带头联系指导10名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吸纳。建立健全制度。先后制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方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构建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的长效机制。改进考核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学校人才引进、教师招聘中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学风的考察把关,对存在问题的坚决杜绝引入;在教师年度考核及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推优推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落实师德考核。从严从实使用师德考核结果,对师德考核优秀的,在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推优推先等工作中优先考虑;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师德失范、德不配位的严格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建设成效明显。连续12年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最受欢迎的老师”“研究生的良师益友”“最美地大教工”“十大杰出青年”“三育人标兵”等教师先进典型评选,学校关工委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湖北十佳师德标兵”“荆楚楷模”“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教师典型不断涌现。

  聚焦文化浸润,品牌点燃文明风尚

  把服务宜居地球建设作为文化创新战略引领,加强对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南迁精神等阐释宣传,弘扬矢志报国、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和谐共生的学科文化,营造师生为本、严谨求实的管理文化,激发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凝聚建设美丽中国和宜居地球的共同愿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立足学科特色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开展“学习之路”系列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乡村振兴学校”培育计划,成立“志愿服务银行”,近3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体育方面,开展“7 2”登山科考活动,历时1756天,行程12万多公里,成功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南、北两极极点。2018年底,我校与中国登山协会联合成立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打造登山、攀岩、野外生存等有地质工作特色的第二课堂体系。美育方面,实施“八大文化工程”,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美育品牌。原创话剧《大地之光》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获评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特别作品奖。该剧多次在全国巡演,累计观众10万人次,所有演员均由学校在读本科生担任,自2012年排演以来,已更换七代演员,共有400余名本科生全程参与话剧排演工作。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和美育教材体系建设,2020年编钟艺术基地获评“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极限海拔》等文艺节目连续8年登上央视舞台,元旦嘉年华、冬至灯会等普及型文化艺术活动每年辐射在校师生15000余人。劳育方面,坚持以劳塑人,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建设校园劳动文化空间,后勤师傅改称“老师”,名称变化带来身份角色转变,建设了一支劳动教育师资团队,打造了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岗。我们组织召开了长江经济带“碳达峰”“碳中和”研讨交流会,获批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7月学校联合发起“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组建50支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1200余支社会调查小分队,奔赴长江流域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光彩擦亮长江大保护底色。

  聚焦阵地建设,景观凸显文明格调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成立维护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或修订了《关于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全面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的意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实施办法》《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办法》,开展媒介素养、网络安全系列培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课堂教学、学术会议、社团活动、图书出版、国际合作等领域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决抵御各类错误思潮侵蚀校园。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坚决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二是建设生态校园、美丽地大。2019年,学校未来城校区全面投入使用,5个学院、一批科研平台和10000余名师生入驻,明显改善办学支撑条件,有效缓解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矛盾,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科技创新校地协同发展共同体。一草一木寓意文明,一石一矿解读文明,建设地学特色人文景观,发挥校训石、地质勘探队员雕像、院士长廊、珠峰青铜浮雕礼仪门、地球广场、跨越石雕等特色文化景观育人功能,深化地质爱国奋斗情怀浸润。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校园,完成“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项目,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加强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融媒体实践,规范新媒体管理,完善舆情管控机制,建强宣传工作队伍,唱响舆论场主流声音,引领青年学子向上向好。学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2020年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共创美丽中国,共建宜居地球!

  在更高起点巩固拓展文明校园创建成果!

责任编辑:王炯
  • 湖北文明矩阵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1-12-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需求,坚持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全面融入文明校园建设,把创建活动延伸到学校各层面、各环节和每位师生员工,让地大文明之花绽放荆楚大地。

  2017年以来,学校获评湖北省“文明校园”“生态园林式学校”“平安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和“全国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2020年以来,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湖北十大党建案例”;学校入围全国党建示范高校前30名,环境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5个师生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院士、“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龚一鸣教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教授、“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奉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韩磊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翁新强等先进典型。

  聚焦班子锻造,党建领航文明创建

  一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313个师生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或划定党员责任区,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超过7500人次。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全校31个二级党组织、468个师生党支部积极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推动解决13项重点项目、优化1166个办实事服务事项,全校近6400名党员立足岗位开展“承诺践诺”。二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制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一体化推进“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成立“美丽中国讲师团”,集聚在校院士、校领导、校内外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典型等力量,致力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价值培育、办学思想传播、智库决策咨询。党委书记黄晓玫做客《瞭望》新闻周刊,讲述学校“培育未来创新人才共建美丽中国”的战略谋划;校长王焰新院士走进工棚,在绿水青山中讲党史;党委副书记王林清登上新华网,讲述“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地大在行动”,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搭建“青春行走课堂”,组织“百马行动”“地学之光”“红色之声”等一批师生宣讲团队到社区、返家乡、入农户,把党的理论带入田间地头。三是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2020年下半年,学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展开办学思想大讨论,围绕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推动综合改革进行深入研讨,坚持把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治理创新的着眼点,形成了“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创新”的办学共识。2021年5月,学校党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部署了“做好结构性调整,解决体制性的障碍,克服机制性梗阻”的6项改革任务,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建6个专项工作组集中攻坚,以高质量改革成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四是弘扬伟大战疫精神,持续统筹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学校党委坚决贯彻中央和部省防控工作部署,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师生冲锋在前,团结带领广大师生众志成城,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组建由100多名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应急先锋队,圆满完成为300余名外地援鄂医疗队入驻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巩固战“疫”堡垒。第一时间调整教学安排、制定远程教学方案,确保在1006门本科生课程、209门研究生课程如期开课。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积极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累计向国家有关部委、湖北、武汉等地方政府、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智库专刊报送150余篇重要建议报告,获得各级领导批示50多篇,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地大智慧和地大力量。

  聚焦人才培养,思政领跑时代新人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打造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全程贯通。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各层次各类别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教育和党建思政教育实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继续在学生成长全周期上下功夫,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机制;严格学业标准,从党建、思政、科研、双创等多个维度,完善学生成长荣誉体系等,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空间联通。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围绕学校党委“一竿子到底”、队伍入驻“一条龙服务”、学生参与“一揽子提效”、保障支持“一盘棋统筹”进行统筹推进,让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思政的重要阵地;努力建强网络思政阵地,发布中国地质大学课程教学平台,不断通过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管理工作,扎实推动智慧教育。队伍互通。全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导学思政,引导广大导师加强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行为指导和评价。选树宣传学校涌现出来的全国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奥运冠军等数十位身边典型,陈晨、牛笛2名学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3名学生先后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充分发挥朋辈引领效应。内容打通。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建设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给予政策倾斜;构建“一线二红三实”思政课教学模式,重点建设“国土安全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了“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课程思政品牌,用好党史校史、科技报国、防疫抗疫、脱贫攻坚等鲜活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传承好地大“五育并举”的特色和优势,把思想引领与科学研究、野外实践、就业见习、国际交流等结合起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5年来,打造了5个“湖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2门课程入选首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价融通。以教育评价改革新标准开新局,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涵盖5大类、16项重点改革任务,123项整改措施,并明确了完成时限、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切实用好评价指挥棒,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和育人作用发挥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绩效评估,完善岗位育人职责、规范和标准,把评估结果与学生资源配置挂钩,最大程度释放育人活力。培养引领创造未来的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有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王焰新校长带领下,地大内外整合力量,丰富育人资源,逐步形成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李四光计划,探索了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等9个科研院所合作成立c2科教战略联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联合研究生院,牵头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2所大学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成立长江创客学院、发起成立“地质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通过“三融合”培养,给地大学生烙上了“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印记。今年学校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建设智能 地球科学交叉学科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未来技术学院采取不同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最显著的标签是敢闯会闯,导师团队全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咖。打破专业设置的壁垒,在培养环节上实行“探索和猜想计划”。目前,已选拔60位本科生进入未来技术学院。

  聚焦师德培育,大师彰显文明品格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党组等有关文件精神,对标对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理顺体制机制。成立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师德专题教育领导小组,负责专题教育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推进,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校院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校领导带头联系指导10名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吸纳。建立健全制度。先后制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方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构建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的长效机制。改进考核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学校人才引进、教师招聘中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学风的考察把关,对存在问题的坚决杜绝引入;在教师年度考核及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推优推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落实师德考核。从严从实使用师德考核结果,对师德考核优秀的,在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推优推先等工作中优先考虑;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师德失范、德不配位的严格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建设成效明显。连续12年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最受欢迎的老师”“研究生的良师益友”“最美地大教工”“十大杰出青年”“三育人标兵”等教师先进典型评选,学校关工委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湖北十佳师德标兵”“荆楚楷模”“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教师典型不断涌现。

  聚焦文化浸润,品牌点燃文明风尚

  把服务宜居地球建设作为文化创新战略引领,加强对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南迁精神等阐释宣传,弘扬矢志报国、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和谐共生的学科文化,营造师生为本、严谨求实的管理文化,激发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凝聚建设美丽中国和宜居地球的共同愿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立足学科特色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开展“学习之路”系列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乡村振兴学校”培育计划,成立“志愿服务银行”,近3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体育方面,开展“7 2”登山科考活动,历时1756天,行程12万多公里,成功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南、北两极极点。2018年底,我校与中国登山协会联合成立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打造登山、攀岩、野外生存等有地质工作特色的第二课堂体系。美育方面,实施“八大文化工程”,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美育品牌。原创话剧《大地之光》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获评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特别作品奖。该剧多次在全国巡演,累计观众10万人次,所有演员均由学校在读本科生担任,自2012年排演以来,已更换七代演员,共有400余名本科生全程参与话剧排演工作。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和美育教材体系建设,2020年编钟艺术基地获评“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极限海拔》等文艺节目连续8年登上央视舞台,元旦嘉年华、冬至灯会等普及型文化艺术活动每年辐射在校师生15000余人。劳育方面,坚持以劳塑人,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建设校园劳动文化空间,后勤师傅改称“老师”,名称变化带来身份角色转变,建设了一支劳动教育师资团队,打造了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岗。我们组织召开了长江经济带“碳达峰”“碳中和”研讨交流会,获批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7月学校联合发起“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组建50支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1200余支社会调查小分队,奔赴长江流域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光彩擦亮长江大保护底色。

  聚焦阵地建设,景观凸显文明格调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成立维护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或修订了《关于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全面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的意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实施办法》《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办法》,开展媒介素养、网络安全系列培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课堂教学、学术会议、社团活动、图书出版、国际合作等领域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决抵御各类错误思潮侵蚀校园。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坚决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二是建设生态校园、美丽地大。2019年,学校未来城校区全面投入使用,5个学院、一批科研平台和10000余名师生入驻,明显改善办学支撑条件,有效缓解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矛盾,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科技创新校地协同发展共同体。一草一木寓意文明,一石一矿解读文明,建设地学特色人文景观,发挥校训石、地质勘探队员雕像、院士长廊、珠峰青铜浮雕礼仪门、地球广场、跨越石雕等特色文化景观育人功能,深化地质爱国奋斗情怀浸润。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校园,完成“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项目,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加强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融媒体实践,规范新媒体管理,完善舆情管控机制,建强宣传工作队伍,唱响舆论场主流声音,引领青年学子向上向好。学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2020年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共创美丽中国,共建宜居地球!

  在更高起点巩固拓展文明校园创建成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