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利用周末组织住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爱党意识。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杨小玲:武汉市第一聋校副校长,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0多年来,将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被聋哑孩子亲切称为“鼓舞妈妈”。曾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2013年9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017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这个舞蹈的意境大家再揣摩一下,面对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眼神中要表现出心生憧憬、饱含希望的感觉……”4月10日晚从广州出差回到武汉,12日上午杨小玲出现在学校舞蹈室里,一丝不苟地给学生抠动作、找感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杨小玲的主持带领下,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团队新创作了大型舞蹈《希望》,目前正在加紧排练,周末也不懈怠。
沐浴改革春风,拎着凉鞋上学的姑娘有了信仰
生于1972年的杨小玲排行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天性活泼的她深得长辈喜爱,但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上初中之前她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
印象最深的是一双红凉鞋从小学穿到初中,那是做农活的妈妈攒了许多“毛票”给她买的,鞋码大了两三号,因为可以多穿两三年。“觉得那真是世界上最好看的鞋子,上学路上都舍不得穿,情愿拎着鞋打赤脚走路,怕把鞋子磨坏了,结果把脚板磨起了茧。”
“自己家种的菜可以到集市上去卖了,家里还养了鸡鸭,我们想吃肉也不用等过年了。”杨小玲说,记得读初三时,除了抓紧学习外,擅长中长跑的她每天坚持参加学校田径队的训练,即便如此她也不觉得累,一有时间就到菜地里帮忙浇水、施肥、采摘,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强烈的信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用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
走到群众中去,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倔老师”成熟了
1990年初夏,即将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她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唰的一下掉下来。
“我要去教聋哑孩子跳舞!”杨小玲放弃了保送读大学的机会,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教聋哑孩子跳舞的困难超出她的想象,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一个动作反反复复要教几十遍上百遍。年轻的她难免急躁,只有拉着学生们勤练苦练,学生和家长不理解,也引起了其他老师的误会,认为她太“倔”想冒尖。
“别人对你有误解,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当时的老校长黄素芬语重心长地劝慰她,当一名好老师不仅要专业水平过硬,还要学会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影响更多的人。
杨小玲回想起1994年自己作为青年团员第一次前往红安县七里坪镇参观学习的经历,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摇篮里的她备受鼓舞,坚定信念:要带领聋哑孩子支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要真正走进他们的无声世界。”杨小玲走进班级,观察学生们在班上学习的情况,节假日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在不断走进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也赢得了家长与学生的信任。
与时代同行,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
“我希望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让孩子们在跳舞的同时学到知识,积极向上,精神层面得以提升。”杨小玲说,这些年她和团队在创作舞蹈时,一方面注重紧跟时代脉搏,弘扬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自信,比如讲述伯牙与子期知音故事的《琴觅知音》,体现洪湖地域文化特色的《渔恋》,表现楚文化的《楚风乐韵》等等。紧锣密鼓排练中的大型舞蹈《希望》,就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创作的展现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时代缩影。
除了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以外,杨小玲还带领老师们利用周日下午的时间,组织住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观影、阅读等形式学习抗疫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分享抗美援朝英烈的经典故事,领略新时代好少年的青春风采,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爱国情怀,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毕生追求,将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舒晓庆 王雯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1-04-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杨小玲利用周末组织住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爱党意识。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杨小玲:武汉市第一聋校副校长,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0多年来,将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被聋哑孩子亲切称为“鼓舞妈妈”。曾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2013年9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017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这个舞蹈的意境大家再揣摩一下,面对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眼神中要表现出心生憧憬、饱含希望的感觉……”4月10日晚从广州出差回到武汉,12日上午杨小玲出现在学校舞蹈室里,一丝不苟地给学生抠动作、找感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杨小玲的主持带领下,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团队新创作了大型舞蹈《希望》,目前正在加紧排练,周末也不懈怠。
沐浴改革春风,拎着凉鞋上学的姑娘有了信仰
生于1972年的杨小玲排行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天性活泼的她深得长辈喜爱,但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上初中之前她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
印象最深的是一双红凉鞋从小学穿到初中,那是做农活的妈妈攒了许多“毛票”给她买的,鞋码大了两三号,因为可以多穿两三年。“觉得那真是世界上最好看的鞋子,上学路上都舍不得穿,情愿拎着鞋打赤脚走路,怕把鞋子磨坏了,结果把脚板磨起了茧。”
“自己家种的菜可以到集市上去卖了,家里还养了鸡鸭,我们想吃肉也不用等过年了。”杨小玲说,记得读初三时,除了抓紧学习外,擅长中长跑的她每天坚持参加学校田径队的训练,即便如此她也不觉得累,一有时间就到菜地里帮忙浇水、施肥、采摘,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强烈的信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用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
走到群众中去,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倔老师”成熟了
1990年初夏,即将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她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唰的一下掉下来。
“我要去教聋哑孩子跳舞!”杨小玲放弃了保送读大学的机会,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教聋哑孩子跳舞的困难超出她的想象,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一个动作反反复复要教几十遍上百遍。年轻的她难免急躁,只有拉着学生们勤练苦练,学生和家长不理解,也引起了其他老师的误会,认为她太“倔”想冒尖。
“别人对你有误解,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当时的老校长黄素芬语重心长地劝慰她,当一名好老师不仅要专业水平过硬,还要学会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影响更多的人。
杨小玲回想起1994年自己作为青年团员第一次前往红安县七里坪镇参观学习的经历,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摇篮里的她备受鼓舞,坚定信念:要带领聋哑孩子支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要真正走进他们的无声世界。”杨小玲走进班级,观察学生们在班上学习的情况,节假日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在不断走进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也赢得了家长与学生的信任。
与时代同行,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
“我希望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让孩子们在跳舞的同时学到知识,积极向上,精神层面得以提升。”杨小玲说,这些年她和团队在创作舞蹈时,一方面注重紧跟时代脉搏,弘扬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自信,比如讲述伯牙与子期知音故事的《琴觅知音》,体现洪湖地域文化特色的《渔恋》,表现楚文化的《楚风乐韵》等等。紧锣密鼓排练中的大型舞蹈《希望》,就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创作的展现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时代缩影。
除了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以外,杨小玲还带领老师们利用周日下午的时间,组织住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观影、阅读等形式学习抗疫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分享抗美援朝英烈的经典故事,领略新时代好少年的青春风采,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爱国情怀,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毕生追求,将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舒晓庆 王雯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旗舰厅官网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